长江,这条孕育了无数生命的大河,承载着丰富的生态资源,令人心生敬畏。然而,近年来,随人类活动的加剧,长江的生态环境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。水污染、过度捕捞以及航运和水利工程等因素,极大地影响了生物的栖息地与繁衍,许多水生物种面临危机。为此,国家启动了为期十年的禁渔政策,希望能为长江的生态恢复带来新的希望。
在长江的水域中,曾生活着超过4300种水生生物,包括400多种鱼类和180种特有物种,白鱀豚、中华鲟和达氏鲟等珍稀物种是其骄傲的代表。然而,随着环境方式的急剧改变,这些珍稀物种正遭遇生存危机。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1997年时长江四大家鱼的鱼苗流量还有35亿,而到2011年下降至不足5亿,可见生态衰退之迅猛。
首先,过度捕捞是长江生态加速恶化的重要的因素。为了获取利益,一些渔民使用电捕鱼、迷魂阵和密网等非法手段,致使鱼类资源受到了严重威胁。这种剥削行为不仅减少了渔业“存量”,更对鱼类的繁殖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,导致江豚、长江鲟等肉食鱼类数量的急剧下降。
其次,航运繁忙、河流污染和水利工程建设同样对水生生物的生存构成了不小威胁。为了促成长江生态的恢复,自2021年起,中国政府决定出台十年的禁渔政策,禁止长江主流、支流及大型湖泊内的一切渔业捕捞活动。此举旨在为鱼类提供足够的繁殖空间。特别是四大家鱼,它们常常要3到5年才能成熟,如果禁渔政策得以贯彻实施,未来有望迎来鱼类数量的大幅提升。
在这段时间内,江豚的生存状况出现了显著好转。被誉为“长江女神”的江豚,因其可爱的外形与活泼的性格被人们所喜爱。然而,曾在90年代生活于长江的江豚数量约为3600只,现如今却降至不足1045只。令人欣慰的是,随着禁渔政策的推进,2022年江豚的数量已经回升至1249只,标志着这一物种终于迎来了生生不息的希望。同时,长江水域监测还显示,有193种鱼类回归,比禁渔前增加了25种,这说明水域的生态环境正在慢慢地改善。
不仅如此,刀鱼这一珍贵物种也在努力恢复之中。因其味鲜美而被称为“长江三鲜之一”,刀鱼在长江的繁殖离不开水域的洄游通道。近年来,禁渔政策的实施让刀鱼的数量得到了积极改善。2023年,刀鱼成功溯洄至历史最远的洞庭湖水域,之前刀鱼小型化的趋势已被遏制,整体种群数量呈现上升态势。
然而,在这场生态恢复运动中,也有一些难以掩饰的遗憾。最令人痛心的莫过于白鱀豚的消失。作为长江独特的淡水豚类,白鱀豚的历史可以追溯至4000万年前的中新世。早在《诗经》中就有关于白鱀豚的记载。尽管在20世纪进行了初步的保护,但随人类活动的持续不断的增加,白鱀豚的栖息环境遭到严重破坏。1986年,白鱀豚的数量已不足300头,并在随后十年被列为“极危”状态。2002年,白鱀豚的最后一个个体已在人工水池中去世,长江自此再无白鱀豚的影子。
2007年,白鱀豚被宣布为“功能性灭绝”,意味着虽然自然界中可能还存在个别个体,但已无法自主繁衍和恢复种群。尽管如此,依然有一部分人抱有希望,渴望在未来再次看到这条优雅的河豚的身影。
总结来看,长江十年的禁渔政策给我们大家带来了希望,也带来了失落。一方面,江豚、刀鱼等物种的回归,彰显了生态恢复的可能性;而白鱀豚的悲剧则迫使我们认真反思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的影响。未来,我们有责任守护这片水域的生态,确保更多的生灵能够在这里安然生息。生态的恢复一场长久的战争,要求我们一起努力。尽管过去的伤痕无法抹去,但希望仍在。让我们共同为未来的生态繁荣,成为这场斗争的守护者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
...